
1953年9月,赫鲁晓夫当选苏共第一书记。那时的他,意气风发,带着“拨乱反正”的姿态进入权力巅峰——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,平反冤案,松动农业的紧箍咒财牛股配,在文艺界“解冻”,甚至修补了与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的关系。
在那个刚刚走出恐怖政治的苏联,这一切无疑像是打开了一扇窗,空气里多了一丝自由的味道。
然而,这扇窗并没有打开多久。赫鲁晓夫的改革,本质上还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里修修补补。他既想动刀,又不想推翻老制度,这让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受限。执行过程中,他的强硬和急躁更是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:
工业党委和农业党委的拆分,让大批干部失去了既得权力;干部轮换制,搅动了原本稳固的地方网络;农业欠收引发民怨,裁军更是让军方暗自咬牙。
渐渐地,掌声少了,抱怨多了。赫鲁晓夫也开始在最高权力的位置上变得专横,听不进不同意见。积怨的种子,在主席团的长桌底下,一点点发芽。
展开剩余77%“接班人”的变脸
其实在风暴来临前,赫鲁晓夫自己也想过退休。1963年秋,他在私下说过一句话:“我‘拉套’到二十三大就退休。”
他看好过两个人——科兹洛夫和谢列平。科兹洛夫资历够,谢列平是他夺权时的忠诚盟友。但在他眼里,谢列平缺乏地方独当一面的经验,于是安排他去列宁格勒锻炼。
谁知,这一步被谢列平解读为“流放”,直接拒绝了任命。一个本该接过衣钵的继承人,从此转身投入反对阵营,并最终成为推翻赫鲁晓夫的主要策划者。
阴谋的酝酿财牛股配
1964年,主席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——谢列平、苏斯洛夫、勃列日涅夫、谢米恰斯内等人。每个人的理由不同,但目标一致:赶走赫鲁晓夫。
阴谋并非密不透风。赫鲁晓夫的女儿拉达接到过匿名电话警告,儿子谢尔盖也被克里姆林宫卫队长提醒过细节。可赫鲁晓夫不以为意——或许是自信,或许是倦怠。
7月18日,他提交了关于农业集约化的提案,计划在11月全会上讨论。反对派觉得不能等那么久——必须提前动手。
9月,他们在斯塔夫罗波尔休养时敲定了计划:趁赫鲁晓夫外出度假之机,一举拿下。
陷阱收拢
10月初,赫鲁晓夫去了黑海的皮聪达度假,心情极好。那段时期,勃列日涅夫自民主德国返回国内,谢米恰斯内悄然布防,马利诺夫斯基将军队冻结,亲信干部被安排出国访问,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住所亦被严密监控,通信被切断。这一切,就像猎人提前布下的网,而猎物还在海边散步。
10月12日,苏联“上升号”载人飞船发射成功,全国沸腾。傍晚时分,警卫匆匆跑来,呼喊他去接听苏斯洛夫的电话。紧接着,勃列日涅夫的声音传了过来:“务必即刻返回莫斯科,主席团会议正在等你。””赫鲁晓夫推托,说可以等全会再谈农业问题。但当勃列日涅夫亮出底牌——“你不回来,会议照开,照样做出决定”——赫鲁晓夫沉默了。挂断电话后,他朝着米高扬苦笑着说道:“我大抵知晓是怎么一回事了。”如果是针对我,我不会抗争。”
冷场与终局
10月13日中午,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。迎接他的,只有谢米恰斯内和卫队局长——与过去的阵仗天差地别。
会议依旧由他主持,但全场气氛如同冰窖。反对者轮番上阵,指控他粗暴专断、任人唯亲、对外傲慢、改革失败、古巴导弹危机冒险……米高扬试图替他说话,只换来一阵冷眼。
当晚回家,儿子问会开得怎样。赫鲁晓夫只说:“别问了,我很累。14日上午,他虽表示愿意辞去职务,却拒绝承认那些指控。他说:“我的最大缺点,就是善良和倾心。你们从未公开指出我的错误,只是一味附和。”退休报告早已为他写好,他只是签了字——年迈、健康不佳,辞去一切职务。连想提的一个要求,也被勃列日涅夫打断:“办不到。”
最短的全会,最长的告别
当天下午,全会召开,布雷日涅夫取而代之,科西金出任部长会议主席,全程半天——这是苏共历史上最短的一次全会。
结束后,赫鲁晓夫走进主席团会议室,与每个人握手告别。走到谢列平面前,他低声说:“他们也会这样对你的,或许更早。”
当晚,米高扬带来“善后条件”:原宅保留,配车,500卢布退休金。但顾问职务的提议已被拒绝。赫鲁晓夫只是摆手:“大可不必。”
十多年的最高权力财牛股配,就这样在十月的莫斯科,被悄无声息地拿走了。
发布于:河南省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