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国家号召内地人去新疆支边,好多人就收拾行李,带着一家老小往西走。张宝珍就是其中一个,她是江苏泰州泰西公社孙庙大队人,1959年8月跟丈夫和十三岁闺女一块儿响应号召,坐上闷罐车从南京浦口站出发。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,行李堆得老高,走了十一天才到尾亚站,又换大卡车颠了三天,灰头土脸地到了天山四场。那地方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部分,兵团1954年就成立了,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,开荒种地,建水利。
张宝珍他们这批人是江苏支边队伍里的一员,当时江苏全省动员了不少青壮年去新疆,主要是为了支援边疆建设,缓解内地人口压力,顺便开发那边的资源。孙龙珍也跟张宝珍一块儿来的,她是陈家庄郑家村人,同公社不同大队,两人坐同一趟车,但分到不同队,孙龙珍去了基建队,干了几年到1962年底调走了。张宝珍分到一队,主要干开荒活儿,用铁锹挖红柳根,十字镐砸芨芨草根,为种地清地。有时候还去打坎儿井,从地下挖水道取水浇地。
展开剩余65%刚到天山四场,大家没房子住,就自己挖地窝子。先选块地,用铁锹铲出坑,盖上木头和树枝,压层土就算成了。饮用水从涝坝取大牛网,那水牲畜喝完还拉屎尿尿,就用它做饭。冬天冻上了,只能化雪喝,水化开黄黄的,里面杂质多。1959年冬天一过,1960年春天就开始下地干活,没菜吃就扯榆树叶或挖野菜凑合。夏收秋收忙完,10月份全队劳力都去南山修达坂河水库,不光天山四场,天山二场三场也派人支援。
达坂河水库是兵团水利工程的一部分,那时候兵团建了不少水库,比如1952年的猛进水库,能蓄水5000万立方米,灌溉上万亩地。修达坂河水库是为了拦河水,扩大耕地,改善灌溉。工地上没住处,就现挖大坑,长二三十米宽七八米,支木头铺树枝压土,里面用木板挡开,男的睡一边女的睡一边,中间留道走人。一个地窝子塞四十多人,铺层麦草就睡。冬天冷得要命,零下二三十度,最低零下四十多度,早四五点起,晚八九点收工。
地窝子里有铁皮炉,但缺煤柴,火常常熄灭,很多人不脱衣睡,早上口罩都冻硬。张宝珍有次拉快了,爬犁撞上她,石头压腰,伤了一个多星期都下不了床。
兵团成立初期,生活条件就这样苦,从地窝子起步,到后来慢慢改善。新疆兵团70年来,从1954年几十万大军转业开始,到后来内地支边人员加入,逐步建起农场和水利。像奎屯河引水工程,建拦河坝和水库,改变了河段,供水给周边师团。江苏支边那批人,1959年到1960年代,动员方式主要是政府宣传,强调支援边疆光荣,但很多人有顾虑,怕远怕苦。到了新疆,适应期长,语言不通,气候干燥。
1961年冬天,张宝珍他们去苇湖滩挖排碱渠,气温零下三十度以下,先烧柴草化冻土,用十字镐砸同一块刨裂痕,撬起冻层,继续铲泥。泥里有苇根,得磨铁锹刃口切断甩边上。中午毛驴车送饭,用铁锹当碗,折苇棍筷子,点火烤玉米饼。渠挖深了冒地下水,裤腿湿了结冰,继续挖到天黑,一天十六立方米。这样的渠帮排水碱,提高了地力。
支边人员不光江苏,湖南也来过八千湘女,1950年代末到新疆,住地窝子,喝碱水,开荒生产。她们跟男同志一样干重活,成为军垦力量。兵团精神就是这种苦干实干,屯垦戍边。像五家渠那边,原是工程处,1964年有人复员来,住地窝子啃窝窝头,钻井修路。猛进水库扩建,红雁池水库修建,都是亮剑将士转业后干的。五家渠从荒地变城市,就靠着这些积累。
而张宝珍在101团六连干到1976年退休大牛网,那时兵团已稳定,生产条件好转,水利多了,耕地扩大。退休后她住五家渠市区,楼房宽敞,冬暖夏凉,市场广场近,退休金养老,医保看病,公交不要钱。到2009年她83岁,身体还行,眼耳清楚,脑袋灵光,常跟年轻人说过去事情,提醒别忘本,珍惜现在。
发布于:河南省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